贵州怀庄酒业集团有限公司召开“和谐发展,酿造未来,共享财富”大会
2023年9月9日贵州怀庄酒业集团有限公司隆重召开了主题为“和谐发展,酿造未来,共享财富”的会议。参与本次大会的有集团分管高层领导外,贵州怀庄酒业集团大区总监韩昌杰、邓辉、郭雪杨、叶留榜携各大区优秀代理经销商代表参加会议并积极发言,与会人员就当前白酒市场的发展趋势、品牌消费升级以及经销商高效动销等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会议上,贵州怀庄酒业集团怀庄酒销售有限公司大区总监邓辉讲到酱香白酒市场在近年来持续扩大,其市场份额占据了全国酒类市场的70%以上,市场规模达到了1.6万亿元人民币。这个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包括中高端消费族群、商务人士和礼品消费群体,其中中高端消费者对品牌和品质有着极高的要求。
然而,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提高,低度酒市场逐渐壮大,而高度白酒市场则保持稳定增长。品牌形象和品质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品牌差异化竞争成为市场的主要趋势。
回顾酱香白酒市场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自2008年以来,酱香白酒市场经历了两轮周期。这两轮热潮都受到了茅台的示范效应影响,同时酱香型白酒的5年酿造工艺也放大了周期中的供需矛盾。资本的介入无疑为这个市场的博弈增加了更多的复杂性,导致了酱香白酒市场的周期性波动。
然而,在这两轮周期中,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在2016年至2021年期间,酱香型白酒的稀缺性和健康的品类特性顺应了居民消费升级的趋势,需求变化构成了品类增长的底层逻辑。消费者、渠道和资本三方的合力助推了品类的爆发。
在供给端,前期的高热度持续,渠道层面跑马圈地完成了初步的扩张,酒厂扩建的产能逐步释放。然而,在需求端仍处于理性增长阶段,叠加疫情的影响导致供过于求。
在当前阶段,消费者对酱香型白酒的偏好度仍然很高,并且在疫情期间体现出较强的消费韧性。资本层面在2022年5月又掀起新一轮热潮,并且投资健康度更高。这些因素推动了酱香白酒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总的来说,酱香白酒市场经历了多轮周期,但每次热潮都离不开茅台的示范效应、酱香型白酒的5年酿造工艺带来的产能滞后性以及资本的介入等因素的影响。然而,在不同的周期中,市场的驱动因素也有所不同。在未来的发展中,消费者对品牌形象和品质的关注度将逐渐提高,品牌差异化竞争将成为市场的主要趋势。同时,消费者对酱香型白酒的需求也将继续保持增长,从而推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贵州怀庄酒业集团怀庄酒销售有限公司大区总监叶留榜讲到酱酒市场正在经历一段调整期:从粗放增长到精致成长。从产能方面来看,头部酱酒品牌正在稳步扩大产能。在2022年前10个月,10个头部酱酒品牌的投产量同比增长了19%。这些头部企业在规划上也更加注重产能和储能的规模,目标达到10万吨以上的产能以及30万吨以上的储能。
价格带方面,千元价格带已经成为品牌高度的象征。尽管次高端价格带的规模增速快,但它仍然是酱酒企业寻求销量增长的主要途径。在站稳次高端市场后,许多酱酒企业已经开始布局大众酱酒市场,以覆盖更多的消费人群。
品牌和营销方面,差异化定位和聚焦战略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品牌都在持续接触消费者,不断进行口感培育,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
渠道利润的回归至合理水平是必然趋势,但酱酒渠道的利润仍然高于浓香型白酒。关键在于厂商一体,保护经销商的利润,稳定价格,促进销售。未来,酱酒市场有望受益于现有强势区域的进一步下沉和空白市场的开拓。
根据中金财富最近发布了一份研报,数据显示2022年白酒宴席市场的规模达到了2300亿至2500亿,占白酒行业总收入的40%左右。
怀庄酒业对宴席市场的开拓带动了商务宴请、礼品赠送的销量增长,提高了终端开瓶率。
更重要的是,行业调整正在加速企业的分化。更多优质的、有实力、耐力和有能力的主流酱酒企业正在完成全系统建设,让酱酒市场更快走向品质化、品牌化、规模化和集中化。
然而,2023年仍然是复苏之年,渠道库存和价格倒挂仍然是悬在酱酒产业头上的利剑。酱酒产业需要厂商共同努力,未来1至2年来积极应对和调整这些问题。
白酒具有市场规模庞大、竞争激烈、消费群体广泛、市场趋势多变等特点。行业未来的发展将受到政策、市场、消费者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贵州怀庄酒业集团怀庄酒销售有限公司大区总监郭雪杨讲到近年来,酱酒市场呈现出持续的热度,无论是资本的大量涌入,还是众多酒企酒商纷纷转向茅台镇,都表明了“酱酒热”已经成为行业的一种共识。据相关研究机构估计,接下来的十年内酱香酒的产能会达到80万-100万千升;产业销售收入会突破3000亿元,市场规模会突破5000亿元,和浓香酒形成并驾齐驱的体量;产业利润将占据白酒行业50%以上。酱酒的基本盘在2020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数据来看,2020年,酱香酒产业以8%的产能,贡献近30%营收,创造近40%利润,酱酒品类呈现规模小、利润大、增速快的趋势。总体来看,三大主流香型中酱香价值最大。
从当前酱酒的规模盘、产区盘、价格盘“三大盘”来看,贵州酱酒产能在全国酱酒产业占85%,贵州酱酒营收在全国酱酒产业占90%;贵州产区扛鼎中国酱酒主盘。白酒行业量降价升,而酱酒市场量价齐升,尤其是白酒行业产量下降,但是销售额和利润上升的情况下,白酒行业的集中度正在加剧,聚焦头部品牌,聚焦酱酒将成为白酒行业的主流趋势。目前处于品类爆发期的阶段,百花齐放和鱼龙混杂同时存在。也正是这两个重要的变量,会推动产区的崛起,也会带来子品类的崛起,助推酱酒实现真正的产区化。未来十年酱酒产能或达100万吨左右,产业收入将突破3000亿元。300元-500元、500元-800元这两大价格段值得行业继续关注,预测300元-500元这个价格段未来会诞生大概20亿级以上的酱香大单品。300元-1000元价格区间存在着大机会,目前酱香的占比还在提升,酱香酒在次高端价位上还有非常多的机遇。从酱酒全国化到全国化酱酒需要5—10年的时间,目前的主要制约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酱酒的消费者培育和转换需要时间;二是酱酒产能、储能跟得上消费需求需要时间;三是品牌和营销稀缺。品牌才是最好的护城河,从浓香的全国大品牌看,未来能成长起来的全国性酱酒大品牌不会超过7家。酱酒下半场的主要工作是在消费端,因为酱酒热上半场是从资本端开始的,而不是从消费端开始的,而下一阶段的趋势,也必将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模式。
贵州怀庄酒业集团怀庄酒销售有限公司大区总监韩昌杰讲到在当前的白酒市场中,我们观察到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变化。这些变化既包括整个行业的大环境,也涉及到酱酒市场的具体动态。尽管一些观点提出了对未来深度调整的担忧,但也有一些人士对未来的发展保持乐观态度。下面我们将从不同方面对当前的调整和行业前景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当前白酒市场的调整与2012年的情况有着根本的不同。在2012年,由于"三公"消费的限制导致政务消费场景的消失,以及塑化剂事件的爆发和酒驾入刑的实行,这些因素共同引发了白酒市场的深度调整。然而,这次调整主要是由于疫情管控和经济下行的影响,消费场景的缺失、消费信心的下降以及消费能力的萎缩,这些因素对市场的影响更大。
其次,酱酒市场在2021年的过热现象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渠道问题和价格泡沫。然而,随着第一轮感染高峰的过去,全国消费市场正在逐步复苏,白酒和酱酒市场也有望在2023年下半年基本恢复正常。尽管当前仍存在渠道库存和价格倒挂的问题,但这是酱酒产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挑战。同时,酱酒市场的大繁荣也带来了一些隐患,如优质基酒产能不足、年份不足、价格泡沫、渠道压货以及品牌混乱等问题。因此,酱酒市场需要在接下来的1-2年中积极应对和调整这些问题。
此外,行业调整也将带来企业的分化。这将为更多优质、有实力和耐力的主流酱酒企业提供机会,使它们能够完成全系统建设,提升品牌,做好消费者培育工作。这些努力将推动酱酒市场更快地走向品质化、品牌化、规模化和集中化的发展道路。
同时,酱酒市场的消费人群仍在持续扩大。不仅传统的酱酒主销市场如贵州、山东、河南、北京、广东等地的消费者群体在扩大,长三角市场和其他传统浓香市场的酱酒消费者也在增加。这一现象的核心原因在于酱酒品类的独特优势:其复杂的风味和适量饮用后的舒适性使酱酒在消费者中广受欢迎。
这些优势又与酱酒品类的五个核心生产要素相关:独特的原料、严格的产区要求、复杂的酿酒工艺、长时间储存以及精心的勾调。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酱香型白酒的独特品质和风格,使其成为中国纯粮固态粮食酒的典型代表,以及高品质白酒的代表。
综上所述,虽然当前白酒市场和酱酒市场出现了一定幅度的调整,但从长远来看,这些市场的潜力仍然巨大。随着消费升级和中国白酒品质的整体提升,酱酒市场的长期发展趋势不会改变。未来,酱酒市场份额占据中国白酒市场的核心地位的趋势也不会改变。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行业调整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优质、有实力和耐力的酱酒企业抓住机遇,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和发展。